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通過病人拜神像祈禱治病,廟內的祭司們將診治的每個病人的病情、癥狀、結果一一記錄在案,作為個人病歷妥善保管起來。
公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就提倡病歷需實現兩個目標:反映疾病過程、指出疾病的可能原因;著重疾病的描述。
19世紀初,隨著聽診器的發(fā)明及其他醫(yī)療儀器的發(fā)展,擴展了醫(yī)生的感官,從而病歷也從病人或家屬的敘述擴展到醫(yī)生、護士的發(fā)現。
20世紀60年代,Weed改進了病歷的結構,他提出以問題為中心的病歷結構SOAP。
S(Subjective):即主觀性資料,包括患者的主訴、病史、過敏史、藥品不良反應史、既往用藥史等;
O(Objective):即客觀性資料,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各種生化檢驗值、影像學檢查結果、血、尿及糞培養(yǎng)結果、血藥濃度監(jiān)測值等;
A(Assessment):即臨床診斷以及對過程的分析與評價;
P(Plan):即方案,包括選擇具體的藥品名稱、給藥劑量、給藥途徑、給藥時間間隔、療程以及用藥指導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