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舞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舞獅分為兩種:南獅和北獅,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北獅。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早。相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后便有了"北獅"之稱。
北獅舞法的基本動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滾等,配合柔順、活潑、靈巧、神采、愉快、輕盈的步法,把獅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會開動,此種技術(shù)重于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北方獅子表演時共需舞員三人,一人舞獅前身呀(即獅頭),一人舞獅后身,(即獅尾),另一個飾武士,領(lǐng)導起舞。
北獅造型與真獅酷肖,不若南獅龐大,頭部亦沒有南獅五彩繽紛裝飾,純粹是獸毛顏色,惟其頂部加一獨角以示不同平凡的獸類。全身以纓毛作獅被,甚至表演者所著之褲子與鞋都和真獅子腿部毛色一樣,因而舞動起來就是一頭惟妙惟肖的活動獅子,予人有真實的感覺。
北獅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與靈巧,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jié)拍,按樂聲起舞,引者舞持球翻騰滾確,表現(xiàn)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卜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給舞獅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俾能頭尾舞姿調(diào)協(xié),融成一體,方上乘舞技。
關(guān)于北獅還有許多傳說,如在北魏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把他們囚困于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禁區(qū),邊將設(shè)宴款待,并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舞者作歡騰喜悅之狀,或作低首相憐,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嘆為觀止。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圣,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自此,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
舞獅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告訴了我們團結(jié)的力量很大,因為一個人是不能把舞獅舞起來的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