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絕大多數(shù)銑削刀片生產(chǎn)廠家采用的一種刀具開刃形式,刀體強度高,方便 研磨,對研磨技術(shù)要求較低,但要非常鋒利卻不容易。常見的廚用刀具就是這種開刃形式,另外也有不少匕首類刀具采用。
⑵ 采用凹磨技術(shù),也可以說是⑴號的變形,刀體內(nèi)凹,刀刃輕薄,可以達到很高的鋒利*,不過當?shù)度斜荒ズ褚院?,鋒利性亦相應下降。許多折刀都采用這種刃口形制,刀友在網(wǎng)上展現(xiàn)鋒利性的大多是這類刀具.
⑶ ⑷ 號多見于手工刀,比如唐大刀、武士刀、ASR單面刀片。這種類型刀刃角度很小,刃面導向性好,因此可以研磨得極其鋒利,遠非⑴、⑵可比,尤其在砍辟時的侵徹度非常高,但缺點是刀體的強度會因為極小的開刃角度而降低,容易造成缺口或卷刃。不過這種刀刃如果不是高強度工作,即使在磨損之后也能夠保持較高的鋒利性。但是這種刀刃有一個嚴重缺點,磨損卷刃后的重新研磨非常費時費力。
⑸ 是 ⑶、⑷的變形,僅僅是內(nèi)弧形刀身形成整體式血槽的變化。比如蒙古刀,保安刀等中國民族手工刀具經(jīng)常使用這種類型的刀刃。由于血槽的存在,刃面大大變窄,導向性因此變差,因此研磨難度稍大,鋒利性有所下降,但修磨的工作量也大大減小.
⑹ 號刀刃很少見,主要的例子就是老式剃須刀,在一些西洋古刀劍上也有發(fā)現(xiàn),這種刀刃在自行研磨后很難保持原貌往往轉(zhuǎn)變成⑸號刀刃。這種刀刃,從刀腹到刃部都*致輕薄,而且刃角很小,所以很容易研磨,而且鋒利性遠非其他刃口形狀的刀具可比。
⑺ 號刀刃可以說整個刀身就是刀刃,多見于需要極其鋒利的特殊用途刀具,不過倒也常常在菜刀上發(fā)現(xiàn)這種研磨方式(也因刀而異,有些人在研磨時將菜刀完全平壓于刀石上研磨就會形成這種刀刃)。這種刀刃極其鋒利,主要得益于很低的刃磨角度和優(yōu)異導向性的寬大刃面。
⑻ 是弧形的,刀體強度較高,方便研磨,但鋒利性不會很高。多見于大型藏刀,中國古代的平造單手刀……。
⑼、 ⑽ 刀刃面是偏鋒,形如Personna系列去皮刀。這種刀刃多見于刻刀、鑿刀、剝皮刀、剪刀等特殊用途刀具。這種結(jié)構(gòu)會大大的方便研磨,免除了反手研磨的麻煩。不過這種刀具受力時存在明顯的偏斜現(xiàn)象,即刀刃向較平的一側(cè)大幅偏移,故搏擊類刀具很少采用。
⑾、 ⑿和⒀ 是刀背的假刃研磨方式。這種刀刃的目的不是切割,而是在刺入的時候引導刀身,所以一般不追求鋒利。
以上十三種常見刀刃,根據(jù)刀身和刃部彈性變形理論都可以很好的解釋其形狀和鋒利性的關(guān)系,刃角越小,刀身越薄,鋒利性也就越高。此外,刃面越寬越平直,導向性越好,刃磨時容易找到感覺,從而減小了角度誤差,也比較容易刃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