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廁所寫作“圂”,意思是一頭豬被方框圍住,就是豬圈。也就是說,上古的廁所就是在豬圈里。當(dāng)時人們在豬圈上搭個簡易平臺,想方便時就爬上去,這也是為什么叫“上廁所”而不叫“下廁所”的原因。
這事兒不但麻煩,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公元前581年春秋時期,晉國的君主晉景公“如廁,陷而卒”,掉進糞坑,被淹死了!
中國早的馬桶出現(xiàn)在漢代,那時不叫馬桶叫虎子。據(jù)說,西漢“飛將軍”李廣射死了一只猛虎,之后讓人用銅制成猛虎狀的便器,以示對猛虎的蔑視。
成書于漢代的《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
到唐代,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為了避諱,便把“虎子”改為“馬子”。說來也合情合理,反正都是“騎”著,而且馬比老虎要老實得多。
初的馬桶是蹲踞式,座便馬桶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不太可考,但晚不遲于宋。歐陽修《歸田錄》記錄:“燕王好坐木馬子?!蹦抉R子就是馬桶。
到了宋代,“馬子”又有了新名字,就是“馬桶”。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它就是桶狀的物件。
而現(xiàn)代抽水馬桶是英國人發(fā)明的。約翰·哈靈頓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教子,也是一名作家和翻譯家,他率先描繪出歷史上個抽水馬桶。1596年,約翰·哈靈頓發(fā)表了作品《埃賈克斯變形記》,里面描述了一種名叫“埃賈克斯”的廁所的修建方法,被認為是現(xiàn)代抽水馬桶的雛形。
約翰·哈靈頓的發(fā)明在1775年得到了改進。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卡明斯的倫敦鐘表匠獲得了個閥門馬桶專利。他在抽水馬桶底部設(shè)計了一個可以擺動的閥門,當(dāng)使用連接閥門的把手拉動閥門時,水就會流進馬桶;當(dāng)水將馬桶沖刷完畢后,閥門可以回到原位,保證臭氣不再散發(fā)出來。
英國人喬治·詹寧斯在1852年申請了無閥門抽水馬桶的專利,這是馬桶發(fā)明史上的革命性事件。詹寧斯還在1851年首屆倫敦世博會上展出了個抽水馬桶。
另一位英國人托馬斯·特福德則給馬桶換了一件新衣服,他去掉了覆蓋在抽水馬桶金屬部件上的木制座椅,將整個裝置用陶瓷包裹起來,陶瓷馬桶也讓清洗工作變得更加便捷。
19世紀末,抽水馬桶慢慢開始在私人住宅里使用,但不是安裝在屋里,而是裝在樓梯間的位置。
1914年由英國人在唐山開的啟新陶瓷廠制造出中國件陶瓷馬桶。
如今,許多人習(xí)慣帶著手機或書籍雜志進廁所,在馬桶上一坐就是十幾二十分鐘,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美國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們平均每天花在衛(wèi)生間里的時間長達35分鐘,并且這個時間還在不斷增多。有心理學(xué)家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男性要比女性更喜歡坐在馬桶上,而這很可能是因為男性承受的壓力比女性更大,但釋放壓力的方式卻更少。
除了坐在馬桶上能釋放壓力外,有生物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當(dāng)身體彎曲、充滿張力時,精力集中、思維活躍,而坐在馬桶上時,差不多就能讓人保持這樣的姿勢。所以不少人覺得坐在馬桶上能獲得更豐富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