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燦爛,典籍無數(shù),從甲骨文開始,留下的典籍浩如瀚海,但直到宋代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才極大拓展了文化的傳播。那么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又靠什么方法來留下那么多書呢?
其實在印刷術之前,中國的書籍都只能靠一個——抄??恐粋€個人力,一個一個字地抄出來,這是個特別的職業(yè),叫書傭。書傭按現(xiàn)代的叫法就是抄寫員、人工印刷機。古代做書傭的人地位都不高,要嘛是貧苦的書生,要嘛就是家道沒落的貴族子弟,有的還是服役的囚犯。
他們每天必須埋頭伏案,一劃一筆,而且字要寫得方方正正,不能潦草。歷史上投筆從戎的班超一開始就是個書傭,他曾回憶那段時間每天只能睡五個小時,可謂辛苦。但辛苦工作并不能有大回報,東漢《漢德皇傳》里這么記載書傭“得錢,足供而已,不取其余”,意思是每月薪水,除了吃穿,就都沒剩余了。真的是工作多,沒提成,別人休假我加班......
這樣一份沒前途的工作直到東漢末期才開始有改觀。漢朝時期發(fā)明了造紙術,修書的成本開始降低,官修典籍多,世家大族也開始修書。三國時期的東吳謀士闞澤就是憑著做書傭掙錢做到出人頭地的,《三國志》記載其早年“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可見市場上世家大族修書成為了一種風尚,書傭的生活也好了些,至少謀生不成問題了。
南北朝時期,南方四朝中沒存在感的齊、梁兩朝,卻是文化昌盛。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tǒng)就編有《文選》30卷,加之這一時期佛教廣泛傳播,各種從印度傳過來的經(jīng)書要翻譯撰寫,書傭業(yè)因此興旺起來?!侗饼R書》有這樣的記錄,有人販賣南朝的的新書,購買者可以先拿回家看再購買,一般拿回家的就叫人先抄錄好,原書退給販賣者,不買了。
書傭業(yè)繁榮,書傭也不再為政府所控制,成了自由人,市場有了長工和短工之分。長工就類似現(xiàn)在公司的固定員工,長期受雇于一家雇主,工資穩(wěn)定;短工就是這家抄寫好了到另一家做,有的收益低,有的收益高。比如南朝建康名士陳光,抄寫速度快,質量又好,每天出入三四家雇主,成為書傭行業(yè)收入不菲的“明星”。
書傭對于中國的文化傳承有著莫大功勞,很多書籍靠著他們的抄寫才有流傳。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功底好的書傭,因為常年抄書,磨煉出一身杰出的本領。在南北朝后期的名人錄中,就有許多人是書傭出身的,他們增加了寒門庶族的力量,成為改變政治格局不可忽視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