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萬物一樣,這個傳統(tǒng)也是一步一步慢慢演變而來的。
1 因環(huán)境所迫
早在幾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期,就有了將逝后的人埋入土中的做法,不過當時主要是因環(huán)境惡劣,猛獸橫行。為了避免逝者的身體被猛獸吃掉,所以才埋入土中。
那時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所迫。
2 開始發(fā)展
時間轉到殷商時期,那時人們相信神的存在,推崇“靈魂不滅”的思想,逐漸開始重視“死”以后的事情。不少貴族死后其奴隸都會陪葬,以供其死后還能奴役驅使。并且還會因死者地位不同而陪葬品也不同。
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就一口氣出土了各種器物近兩千件,而且類型格外齊全,幾乎包含了以往殷墟出土的所有器物類型。奢華的陪葬,也是因為墓主身份高貴——她是武丁王的妻子。
那時人們之所以選擇入土為安和厚葬,都是因為相信靈魂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而死者身份高貴,以當時眼光來看,哪怕到另一個世界也值得擁有更尊貴的生活品質,去到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就是“土”,它既是連接此岸與彼岸的中介,也是逝者靈魂的安居之所。
那時這樣做,是因為相信靈魂不滅和象征地位。
3 制定制度 納入法律
將這份傳統(tǒng)固化綿延下來并進一步演化出來的則是孔子??鬃釉?jīng)對他的弟子樊遲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并將葬喪發(fā)展為禮制,其中的創(chuàng)造,就是《儀禮·喪服》中所提出的子為父母、妻為父、臣為君的三年喪期。
有了“禮”的傳統(tǒng),后來各朝代就都得有所體現(xiàn)了。從人死亡到入土,整個過程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還進一步劃分出了殮、殯、葬三大步,每一步中間又分化出了N個小步驟。不但流程繁瑣,不同時期的政權還制定了相關規(guī)定,確定了不同人死后喪葬事務的規(guī)格。墓要多大,陪葬多少。
到隋唐時期,葬喪制度更是法律化,一直延續(xù)至清朝,中間隨偶有變革,但總體不變。
那時這樣做,是因為當時葬喪納入了法律,而且人們相信厚葬先人,會保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