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城市中實行火葬,喪儀也簡單多了。殯儀結(jié)束之后,除親朋至友還須備“豆飯”(又稱作“豆腐羹飯”)留客外,一般講,主人還給參加殯儀的朋友云片糕一包、果糖三粒(也有五粒、七粒者、一般以奇數(shù)為例),返入主人家中后還要飲糖水一杯。糕,音諧“高”,取義高壽,其義取不要如死者早去之匆匆也。然殯儀用糖三粒和飲用糖水,其儀何為,為世人所不明白了。 近幾年參加社會民俗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全國不少地區(qū)(主要是農(nóng)村地區(qū))的喪儀中,參加殯禮返還死者家屬之家后,已有幾大桶糖粥準備在那里,一般叫作“吃糖飯”或“吃五糖飯”。吃糖飯喪儀可能是一種俗儀,故古書記載不詳,亦未明其為何義。明末清初上海籍人姚廷遴著《歷年記》中記,明崇禎十三年(1460)其父亡,“先做功德三日,開喪兩日,排糖飯執(zhí)事”。顯然喪儀中“五糖飯”禮在明代民間也十分普遍。
粥或糖粥是我國常用?食,然而我國古代有在固定的節(jié)日和儀這禮上食粥風俗,因此,粥也蒙上若干神秘主義色彩,喪禮中的“五糖飯”即其中之一。
據(jù)《玉燭寶典》和《金谷園記》等書中講,帝高陽氏之子喜歡穿破舊衣服和吃粥,人們叫他為“窮子”,他的忌日是“正日晦日”(即月底)。以前把正月晦日定為“送窮日”,每逢這人們都要燒舊衣服和吃赤事粥來祭奠“窮子”的亡靈。直至今天,福建沿海地區(qū)每逢正月十九日都要以赤豆等九種谷豆煮粥吃。
《荊楚歲時記》中還講:“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襄疫?!睋?jù)隋杜公瞻注釋:“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赤豆粥以襄之?!?/p>
又據(jù)《續(xù)齊諧記》中講:吳縣張成夜里起來,看見一老婦人站在住宅邊上舉手招呼他,講,我是這里的土地神,明年正月半你煮些粥,粥上加上油脂來祭我,我可以保佑你家桑蠶增產(chǎn)。第二年正月半經(jīng)成煮粥祭禮這位老婦人,果然桑蠶豐產(chǎn)。從此每逢正月半人們便以“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
我國是大米的主要產(chǎn)區(qū),食粥應(yīng)是普遍的事了,但特定的日子里習俗規(guī)定食粥,就又包含特殊的民俗意義。以上所講的正月半、正月晦、冬至日食豆粥并不是日常膳食,而是歲時風俗,正月半是祭禮已為土地神的老婦人;正月晦日赤豆粥是祭典高陽氏之子“窮子”‘冬至日食赤豆粥也是祭禮共工氏的“不才子”,祈求他不要為鬼為崇;實際上以后演化為佛教節(jié)日的“臘八粥”,也是從祭禮死后變?yōu)榕肮?、魍魎厲鬼的驚嚇小孩之鬼的顓項氏的三個兒子而蛻變過來的。節(jié)日食粥風俗的共同處都是為祭奠死人,祈求他們不要侵害活人。顯然喪儀中食糖粥風俗就是從古代有磁粥特殊祭禮和驅(qū)疫區(qū)俗演變過來的,其目的:一、假以祭奠死者之亡靈;二、送殯者可預防煞神的沖克。
近人以后,由于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近代殯葬制度的改革,如城市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參加殯儀者一般不參預喪事,從觀念上講其可能受死者煞神(俗稱“棺材煞”)“機會”不大,同時城市生活儀禮一般從簡,死后家屬很難按傳統(tǒng)熬一幾大鍋粥為客人洗邪,于是改用果糖三枚以及糖水一杯替代昔日的糖粥。
殯儀用糖和糖水是傳統(tǒng)祭禮儀禮中祭奠神靈與驅(qū)瘟疫民俗之變,只有上溯其歷史淵源才能分析出傳統(tǒng)文化中肉與靈之搏斗,以及古人是如何屈服于神靈之下的,至于今人殯儀中是否有新的發(fā)俗含義,大概也只能與古人彼此彼經(jīng)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