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旌
也叫“殃榜”(土語),常貼在門報兒旁邊,一般用長幅布帛書寫,也有的寫在木牌(可到賃貨鋪租賃)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部有座,牌子為約寬80厘米、高160厘米的長方形,兩邊為云字頭。銘旌上一般寫有死者姓名、字、號、官職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陰陽生撰寫。楮錢紙,是一種用白紙剪扎成的長條穗狀紙錢,男性死者在紙錢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則剪成凹字形,懸掛在門報兒下。但若是租賃別人房產(chǎn),則只能豎于門框旁,不得懸掛。楮錢紙是根據(jù)死者年齡一年一條紙錢,成殮完畢必須燒掉。
門報兒、銘旌、楮錢紙的貼擺以出家門男左女右為標準。立幡桿,多為大戶人家為顯赫財勢所為,從人死后直立至出殯。幡桿共3棵,長達8尺,杉木,上刷白粉。亡男,門左立兩棵,桿頂掛紙鶴幡,門右立一棵,頂桂枝;亡女,則相反。更有甚者還搭制牌樓。死者的長子或次子要到專門的刻字店去印刷報喪帖(俗稱“六子”),其內(nèi)容與銘旌相同。孝子們要手執(zhí)報喪帖披麻戴孝到親友家登門報喪(富戶讓茶房或仆人持帖報喪,遠道者郵寄)。孝子下跪,雙手扶地,行盡孝報喪禮。民國初年,多行鞠躬禮。現(xiàn)仍有行單腿跪拜禮者,并采用貼門報兒、懸掛楮錢紙等為報喪方式,有的還在報紙上刊登訃告,而銘旌、報喪帖、幡桿等均已絕跡。
入殮時,講究“長子抱頭、長媳抱腳、次子、女兒抱腰”。當死者被抬入棺材后,陰陽先生要用一條在寺廟里開過光的綢帶量一量死者是否躺平,位置正不正。富有之家,還要給死者口中放一顆珍珠,貧民百姓則多放一紅紙包著的一小撮茶葉,認為這樣死尸不易腐爛。死者的雙手也不能空著,富者左金右銀;貧者一般左燒餅右棍(筷子)或左燒餅右田雞。因說人死后有3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轉(zhuǎn)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林、鬼門關(guān)攔路,一旦遇有危難,便可用手中物品幫助脫險。此外,棺內(nèi)還可放適量的隨葬品。男子有煙具、茶具、酒、手杖乃至手槍、戰(zhàn)刀等;女子多用化妝品、首飾、衣飾,甚者懷抱金如意。入殮時,還要用“包”將死者棺中空隙墊嚴實。包,多為毛頭紙、草紙,內(nèi)包燈草(貧者內(nèi)包鋸末,富者則使用紅、藍綢子作包)。未婚男子故去用青色包,未婚女子用紅色包。入殮時,所有親人的眼淚都不得掉入棺內(nèi),否則被認為對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黃泉。蓋棺前,子女們可將蓋在死者身上的白綢布前的約1尺布撕下保存,據(jù)說可以為兒孫們增壽。入殮的儀式是由陰陽生主持,此時的各種執(zhí)事、一切人等都要聽陰陽生的,不能各行其是。蓋棺時要先蓋“子蓋”,即層蓋,實際是一層薄板,里面糊有紅布,外面無須油漆,上蓋五彩綢以圖吉利,然后再蓋大蓋。大蓋與棺材之間用材頭釘銷上,上飄五彩綢。材頭釘是木質(zhì)的銷子,因棺材不能見鐵釘子,故采用木銷。材頭釘一般在起靈前都是虛著塞上,目的是等奔喪未到的親屬來時能與死者見面。蓋棺后,入殮的儀式就基本結(jié)束,直至出殯起靈前,棺前須立3張供桌,上鋪鑲青緞狗牙邊的白緞臺布。兩邊供桌分別擺1對花瓶、1對景泰藍銅器、1對白銀蠟扦兒,上插著估衣街“常元合”的牛油大蠟,蠟身刻一幅紅字對聯(lián):“乘鶴西去,駕返瑤池?!敝虚g供桌供死者畫像,擺香爐及八仙供果。地下放燒紙瓦盆一具,按時焚燒紙錢。?
下葬后,要在墳前將紙錢、扎彩一并焚燒,每人都咬一口隨身帶來的小饅頭,再吐到墳地里,差不多一個時辰后,就可離開墳地回家了。這時須將所穿孝服撕開一個口子,意為“活口”,以取吉利。進家門時要邁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塊冰糖,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氣、鬼魂帶回到家中。進家門后,大家還要爭相搶吃小饅頭和在墳前供過的供品,認為吃供果可長壽。孝男孝女們將白孝服脫下,換上灰色的。晚間要請僧、道誦經(jīng)、燒紙并在靈位前上香添祭品。
圓墳 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并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zhuǎn)3圈,反轉(zhuǎn)3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