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氣后先不哭,說是怕“返尸還魂”。需待一切處理停當,而且要舉行“叫道”后方可舉喪哀哭?!敖械馈笔怯砷L子持大馬勺(飯勺)用力頻頻敲擊停靈之屋的屋門上框,邊敲邊喊:“爸爸(或媽媽)西天大道?。∽呶魈齑蟮腊?!”喊畢,將飯勺用力扔上屋頂。喊時還要腳踏門坎面朝屋外。
報喪
死者如為移民,家人在請茶房的同時,要派人攜供品、黃錢等到土地廟或城隍廟“報廟”,為土地爺、城隍爺燒香、送漿水,俗稱“送財送水”。在人們的意識里,這似乎意謂著給亡故的親人在陰曹上了戶口。土著之家則無此習俗。
尸體安放停當,家屬要進行兩方面的報喪儀式,一是在宅院門口貼“門報兒”、“銘旌”,懸掛“楮錢紙”,立“幡桿”;二是由孝子執(zhí)“六子”(報喪帖子)到親友家報喪。門報兒相當于告示,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白紙黑字,貼于宅院門口。上寫有“恕報不周”或“恕不遍訃”四個大字,右下為“×宅之喪”四個小字。門報書寫極為講究,也有許多“媽媽例兒”。舊時,使用繁體字,喪字本作“▲”,在寫門報時不能寫2個口,后來又對“恕”和“周”兩個字有了限制,即其字中口都以“×”或“△”代替。所有這些禁忌都表示家里走了一“口”人,別再帶走其他人了。
搭靈棚
是在死者家庭院內,用木樁、葦席、杉篙等臨時搭制的棚子(若在屋內,則稱“靈堂”)。靈棚的樣式大同小異,亡男搭正八字形,前寬24尺,后寬8尺。頂棚一律高12尺,開天窗,兩邊擺屏風,上面畫“游龍戲鳳”、“八仙過海”、“老叟戲頑童”等彩畫。此外,靈棚四周用黑、白布做的花球裝飾,兩側供掛挽聯。
靈棚由棚鋪派專人搭建,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拆除。靈棚搭好后,須舉行奠禮,由陰陽生唱禮(后改為茶房唱禮),吹鼓手奏樂,孝子們獻茶、酒、匣食“三獻”。?
搭靈棚,既有辦喪事的炫耀性,又能滿足家人對死者的悼念和孝道,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因過去從人死到下葬,要歷約一個多月時間。在以棺木為葬具的年代,若露天停厝棺木,特別是入殮以后,如果沒個遮蓋,不僅對死者大不敬,一旦遇有風雨,也會造成麻煩。?
選材
也叫“看材”,是為亡者籌備棺材。舊時有專門的材廠,既出售木料,也出售現成棺材。一般都由孝子親自到材廠選材攏制棺木,也稱“迎材(寓“財”)。棺木大都是用13塊圓形柏木組成,故稱為“十三圓”。孝子看好材后,由材廠運到事主家,并負責制棺,以取在住宅門前叮當攏材之響聲,稱為“攏材”“磕材”或“磕響材”。棺材的里部要用“泥子”將縫隙填嚴實,用毛頭紙、夏布、雙超紙等糊二三層,其效果如同漆好的一樣,不漏水、不透氣。然后再掛上紅綢或紅布里兒;外部用大漆油2~5道,四周還要描上“壽”字圖案的金邊。寫材頭字的臺頭因人而異。清末凡有功名者,起筆用紅漆書“請封”兩字,下面再以白漆寫功名、姓名年齡等。一般人家則無此講究。父亡,起筆寫“先父”或“顯考”、“先考”;母亡,寫“先母”或“顯妣”、“先妣”。后寫“靈位”或“之靈位”。若是父母雙亡,材頭字為雙數,一方先亡,則為單數。棺木被認為是死者在陰間的住宅,所以,人們對此都十分重視,不肯將就。有的人還把棺木看作是壽和財的象征,將它喻為壽材,所以在生前就準備好(須在農歷閏年準備),作為吉祥物來為自己增壽,內放不倒翁玩具。特別是年過六十花甲以后,每年都請漆作坊的人為棺木重油一遍。漆時,用朱砂打底,大漆罩面。這樣,幾道漆下來,棺木烏黑锃亮,扣拍發(fā)玉石之聲。一般鑒別棺材的好壞,以8寸厚為棺;7寸厚為材;6寸厚為薄材,也稱“狗碰頭”,即有不成材之意,為劣等。?
棺材成殮,即為靈柩。若在棺外再做一,亦稱柩。柩用水紅布里、洋紅縐面制成,面上有銀耳環(huán),柩外前臉也制有材頭字,柩外雇人扎彩,男亡扎五福字,女亡扎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