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后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jié)——念祖懷親。這個結(jié),表現(xiàn)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lián)系中,也表現(xiàn)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nèi)涵!
天葬
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鷲鷹食后飛上天空,藏族則認(rèn)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后,停尸數(shù)日,請喇嘛念經(jīng)擇日送葬。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nèi)?,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肉骨剝離。后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喂食。將屍體棄至?xí)缫肮┮矮F撕噬,為極多民族所采行,認(rèn)為既方便又有益于死者靈魂。祆教徒多行天葬,因其視尸體為不潔。孟買之帕西人(Parsi)有所謂“靜默之塔”,塔圓而高,死者被抬至塔頂,由侍者排列于環(huán)繞深坑之石臺上;屍體經(jīng)禿鷹撕噬數(shù)小時后僅剩骨架,侍者乃將之一一推入深坑。蒙古游牧民族視死于曠野為高貴之死,臨終者尚未斷氣即被棄于野,供野獸吞噬;童尸或嬰尸則裝袋置于十字路口,首先路過者有責(zé)任將袋口解開,俾靈魂獲得解放、轉(zhuǎn)世。印度那加族(Naga)、澳洲中部土人及若干北美印第安人如蘇族,將尸體盛妝放入鹿皮或水牛皮袋縫合,置于樹上或平臺上,距地2.5米(8呎)高,1年后再予埋葬。
懸棺葬
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后,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于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縫內(nèi),或半懸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
五七:北方地區(qū)在第三十五天的時候,傳統(tǒng)叫五七,由女兒做一個紙扎葫蘆,并下一碗面,俗稱五七開鎖。民間信仰說死者在五七之前在某一地方鎖著必須,得給死者開鎖,然后死者坐著葫蘆過河江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