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⒎纱倒臉穾煂б狡綍r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里或塘里,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后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紙幡:有喪事的人家,要用燒紙粘貼剪在木杖上,放置靈堂前面,木杖應該使用柳樹(木杖上沾上燒紙是什么含義?),門扇上貼一燒紙,代表家中有人去世(應該是男的逝世貼燒紙,女的貼白紙)。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對于這些,問了很多人,他們也都不懂,歡迎懂的人指正)
國外葬禮
方人能以一種“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進一步淡化了社會對殯葬的熱情。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也是以死者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總之,西方喪葬禮俗有人們可借鑒之處。死亡文化的本質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
西方雖然民族眾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喪葬禮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西方喪禮中比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兩種。無論采用哪種葬式,均葬于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