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獅舞是中華各族民間舞蹈之一, 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民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獅舞是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舞獅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舞在舊時稱"太平樂",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fā)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jié)、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jié)目。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于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tài)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后,獅舞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梢娞拼延歇{子舞。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jié)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游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jié)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舞子的盛況。
獅舞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舞獅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舞在舊時稱"太平樂",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fā)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jié)、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jié)目。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