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脾宜升,治胃宜降,相濟為用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連老認為,氣機之升降各有所主,與肝、膽、脾、肺、胃均有關。通過升降,臟腑各盡其職,氣血津液得以敷布,廢物糟粕及時排出,但以脾胃為升降之樞紐,正如東垣所云:“脾為太陰之臟,惡濕喜燥,燥則脾之清氣上升,以煦心肺,心肺和煦則下濟肝腎;胃屬陽明之腑,惡燥喜潤,潤則胃之濁氣下降,以濡肝腎,肝腎濡潤則上滋心肺?!逼⒅鬟\化,其性主升,清陽得以上達上竅;胃主受納腐熟,其性主降,水谷入胃得以下行,是故《臨證指南醫(yī)案》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若脾胃升降乖常,則出現(xiàn)“胃病者,腹頂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欲不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連老認為,脾胃氣弱,清氣不升而反降為飧泄,當升脾;濁氣不降,而反上逆,則生脹,為嘔,為吐,為噦,為便團,當降胃。對脾虛小能運化水谷,精微不生,反生濕濁,而為泄瀉者,老師治以健脾、化濕祛濁,如香砂六君、參苓白術、資生丸,或溫中暖脾,如理中湯。若清陽不能上升而下陷濁氣不能下降而上逆,清濁反常,癥見脘腹脹滿、大便不暢時,應升陽泄?jié)岵⑴e,使中陽升騰,濁陰方可下降,宜補中湯、升陷湯。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行為順,否則傳化無由,壅滯為病。對胃失通降,濁氣濁陰隨之上逆,應通降鎮(zhèn)逆,方選旋覆代赭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可根據(jù)寒熱虛實靈活運用。對虛中夾實、寒熱互結、痞塞難開者,宜辛開苦降,如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羨瀉心湯等。連老強調,脾為陰臟,其用在陽,不升則陽無所用;胃為陽麗,其用在陰,不降則陰無所用。因此,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察其陰陽,知其升降,明其補泄,才能抓住脾胃病的要點。
后世醫(yī)學對溫膽湯的命名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如《醫(yī)方集解》云:“溫膽湯治不眠,用二陳加枳實、竹茹二味,皆涼藥,乃以涼胃經之熱,非以溫膽經之寒也。其以溫膽名湯者,以膽欲不寒、不燥常溫耳?!蹦纤侮悷o擇在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第十卷“驚悸證治”條下亦載有溫膽湯,此方主治由“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擴展到“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等癥。觀其主治,已從“膽寒”變?yōu)椤靶奶撃懬印保⒚鞔_提出其病變機制為“氣郁生涎,涎與氣搏”,“涎”即后世所謂“痰”。這一改變與當今溫膽湯的臨床應用較一致,其組成與《備急千金要方》載的溫膽湯已有所變化,即在原方基礎上,加茯苓、大棗,將生姜的用量由原來的四兩減為五片。
專家姓名: 連建偉 職 稱: 主任中醫(yī)師 簡介: 名老中醫(yī),原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現(xiàn)任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方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系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首屆研究生畢業(yè)。 擅長: 從事臨床工作四十余年,善于應用歷代名方辨證論治。尤對內科脾胃病,疑難雜癥有獨到的經驗。
連建偉教授,1951年2月出生,浙江嘉善人。1980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學院首屆方劑專業(yè)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同年12月任教于浙江中醫(yī)學院方劑學教研室,歷任講師,教研室主任,基礎部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中醫(yī)學院副院長,原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