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些事情是亙古不變的,比如“人總是要死的”;
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人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關于死亡的思考、以及處理死亡的方法,簡單地說:死亡觀、殯葬觀。
在殯葬界,我們經常聽到“繼承傳統(tǒng)”或者“突破傳統(tǒng)”的說法,或者聽到兩種相反的觀點在激烈地爭論。然而“傳統(tǒng)”是什么,卻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從埋葬方式上看,在孔子之前基本上是非常環(huán)保低調的“墓而不墳”(深埋不留墳頭)。提倡孝道的孔子為了給父母合葬而尋找多年前去世了的父親的墓穴費盡了周折,為了日后不再有這樣的麻煩,于是開始封土起墳留墳頭。人們認可這種殯葬理念,于是競相模仿,持續(xù)至今。
當今中國,正處在居住城鎮(zhèn)化、人口老齡化、經濟市場化的社會轉型期,文化也在從農耕文明向后工業(yè)文明、中國傳統(tǒng)加專政文明向多元民主文明的轉型期中,改革開放是歷史的趨勢,殯葬也不例外。但是,我們應該改什么?怎么改?向哪個方向改?這是我們以殯葬為職業(yè)甚至為使命的人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問題。
這里面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內容。個內容是“實行火葬,改革土葬”,主要是針對“葬”;第二個內容是“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主要是針對“殯”。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兩個內容的構成有個共同點:一項否定,一項肯定。肯定火葬,否定土葬;否定“喪葬陋俗”,肯定“文明節(jié)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