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調(diào)研結(jié)果所示,多數(shù)的長者在離生命終點所剩無幾的時間里,他們都會選擇在家里度過。因此,我們會尊重長者的選擇,陪伴他們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里走完人生的后一程。
這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東開一刀,西開一刀,身上被插滿各種各樣的管子后,被掛在呼吸機上維持生命,毫無體面和尊嚴可言。
誠然生命還在,可心靈和身體上不可能愈合的傷痛誰來幫忙拯救?
這樣“被活著”,除了痛苦,還有什么意義?
當吞咽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yǎng)的狀態(tài)造成血液內(nèi)的酮體積聚,從而產(chǎn)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時給病人喂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tài)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后階段,甚至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guān)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癥病人的調(diào)查顯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于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tài)。但當進入死前后6小時,清醒者僅占8%,42%處于嗜睡狀態(tài),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后而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