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制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nèi)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這是早的“彩輿”(即花轎)。
明朝崇禎年間的花轎用藍綢作幔,四角懸桃紅色彩球。后來開始采用紅色刺繡、織錦,后來又有用大紅紗綢滿繡的。
一說此風(fēng)源起于唐代北方士族違禁偷娶活動。東漢魏晉以來,士族大姓自恃門第高貴,兒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內(nèi)進行,恥與異姓結(jié)親。其中稱顯貴而頑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清河與博陵崔氏、隴西與趙郡李氏這七大望族。唐元稹《會真記》述張生向崔鶯鶯求婚,崔母自矜博陵望族而瞧不起對方門第,正是這種狀況的寫照。
中唐以后,“檐子”迎親居然成了一種有身分的標志,連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貪慕虛榮而學(xué)樣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廢除,“檐子”送嫁轉(zhuǎn)為公開,又嫌其簡陋,遂刻意裝飾,俗稱“花檐子”,日后再流變?yōu)榛ㄞI。從此,“花檐子”或花轎代表某種社會身分的觀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輿論的認同和尊重,而諸如納妾收房、寡婦再嫁等婚姻活動不得乘坐花轎的禁忌,也由此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