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在本市的城鄉(xiāng)低保、特困、重點優(yōu)撫對象(殘疾軍人、傷殘人民警察、傷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烈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在鄉(xiāng)退伍紅軍老戰(zhàn)士、紅軍失散人員,在鄉(xiāng)老復員軍人、帶病回鄉(xiāng)退伍軍人)、百歲以上老年人死亡實行遺體火化后,除給予1―6項基本補貼之外,再給予補貼2000元。
殯葬是人類自然的淘汰,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現(xiàn)在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的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的哀悼的形式。包括發(fā)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挽聯(lián)、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追悼,是對死者的追念哀悼,曹丕《贈謚鄧哀侯詔》“追悼之懷,滄然泣傷”開追悼會就是寄托哀思。當今開追悼會的開法是:在開追悼會之前,首先根據(jù)條件的許可,布置靈堂,正中懸掛死者的遺像,已火化的就將骨灰盒放靈桌上,蓋紅布(是共產黨員的可蓋黨旗)未火化的正中放棺材,周圍留放花圈,松柏,兩側墻上掛挽聯(lián)祭降,正面墻上掛寫有某某同志追悼會的橫幅,白紙黑字,如果是向遺體告別,橫幅寫與某某老人遺體告別,靈堂布好,就組織開追悼會,請逝者家屬站左方,主要親屬站前排,干部群眾站會場中,面向逝者遺硅或遺體,分排站好,每人胸前戴白花,主持人站前排左邊,一半向干部群眾,一半向逝者親屬,然后司儀。
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后就有老人開始準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shù)、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shù)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shù),而不會是雙數(shù);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后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