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nèi)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nèi)疚。病人在咽下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后時刻,這叫做“挺喪”。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qū)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tǒng)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也還得要恢復(fù)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也就是今天人們?yōu)槭裁匆x擇唐裝一類服飾做壽衣的來由了。
下面我們就著重介紹一下與壽衣有關(guān)的問題,比如人死之后為什么要穿壽衣?壽衣通常由誰來穿?挑選壽衣又有哪些講究?
。1、關(guān)于壽衣壽衣是去世之人穿的衣服,寓意著健康長壽,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喪葬風俗中,人死之后都會為其穿壽衣。而且壽衣通常是在老人去世之前置辦以免事發(fā)突然,手忙腳亂。比如慶陽,在老人過了60歲時,子女們就要準備壽衣了。
有些地區(qū)甚至在老人還活著的時候,就為其試穿壽衣,但有些地區(qū)也認為這樣做是對老人的不尊重。只能說百里不同風,干里不同俗,每個地區(qū)在喪葬風俗上略有區(qū)別。
壽衣其實是個廣義的概念,并非專指衣服褲子,而是包括了衾、壽衣、壽帽、壽鞋、壽襪、壽枕和壽被等七件套。
衾是裹尸的包被,有點像斗篷,穿在逝者的外層,材料以絲綢、緞面等為主,繡花包括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
壽衣包括了衣服、褲子和裙子,衣服又分為長衫、短襖、馬褂和旗袍等,并且有內(nèi)衣、中衣和外衣之分,褲子和裙子也都有長短、中西款式之分。
壽帽也叫壽冠,男性一般使用禮帽和便帽,也有穿戴傳統(tǒng)的清朝瓜皮帽:
女性常用的壽帽是蚌殼式絨帽,不過不適合年輕女性穿戴。
為什么要穿壽衣?
在我國傳統(tǒng)治喪禮儀中,親人要對逝者的遺體進行整治,包括沐浴整容、穿戴壽衣、堵九竅、白布蓋臉等。如果是在家中去世,上述操作主要由親人完成,如果在醫(yī)院去世,通常會聯(lián)系殯儀館將遺體拉走,交由入殮師處理。
無論是哪里去世,為逝者穿壽衣都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那么為什么要穿壽衣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原因:原因之一:穿壽衣是治喪禮儀的重要部分,是為了讓逝者走得體面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痹诠糯怂酪院笠J瑤滋觳拍艹鰵?,幾個月后才能安葬現(xiàn)代治喪雖然不會將死者遺體放置幾個月,但停尸三天是起碼的標準在此期間,逝者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吊唁、瞻仰。為了讓逝者體面風光必須要對遺體進行整治妝扮。
而為逝者穿戴壽衣,就是為了讓遺體看起來莊重祥和,逝者被一套繡了吉祥之物的唐裝和被褥包裹著,看起來要舒服得多。這是干百年流傳下來的喪葬風俗,是治喪禮儀中不可或缺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原因之二:穿壽衣是為了保護遺體免遭破壞,保持遺體的完整性
”不欲使為物所毀傷,故裹以衣衾,盛以棺槨,深藏之于地下”,這是《書儀》中的一句話,意思是人死之后,為了不讓物體傷害遺體,要用”衣衾“裹住,用棺材裝殮,并埋葬在地下。
在我們國家的文化中,特別看重死者遺體的完整性,如果遺體被破壞,代表著逝者走得不安寧,或者說“死無全尸”。為了防止遺體被破壞,從古代開始就為逝者穿壽衣,這相當于“軟包裝”,而棺材就相當于“硬包裝”,都起到了護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