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nèi)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nèi)疚。病人在咽下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后時刻,這叫做“挺喪”。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qū)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tǒng)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也就是今天人們?yōu)槭裁匆x擇唐裝一類服飾做壽衣的來由了。
壽鞋種類比較單調(diào),有中式的棉布鞋和西式的皮鞋,壽襪一般是棉布襪。
壽枕通常由紙和布做成,頭枕上會繡云彩,腳枕則繡兩朵蓮花,寓意”腳踩蓮花上西天”。
壽被跟我們平時所說的被子有所不同,它是一種蓋在死者身上的狹小長被,面料以布和緞為主,繡上星、月、龍、鳳等圖案。
過去的壽被一般有兩條,一條是墊的,一條是蓋的,將遺體與棺材隔離。
不過現(xiàn)在推行火化之后,壽被不宜過厚,只用一條壽被即可,以免裝殮遺體的一次性火化棺材不夠大,太過擁擠。
穿壽衣可以避免液體滲出,控制尸臭擴散在今天,人死之后都會時間將遺體放置在冰棺內(nèi),防止尸體過早腐敗,而且大部分在尸體腐爛發(fā)臭之前,都會送至殯儀館火化或者安葬,因此參加喪葬禮儀的人看到的遺體都是比較干凈、體面的。
但在古代,沒有今天這么先進的防腐技術(shù),而且停尸時間又比較長,那么遺體在安葬之前就會腐爛發(fā)臭,身體會滲出一些腐敗液體,尸臭也會向外擴散。
壽衣就能起到吸收液體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尸臭過分擴散,這對死者來說是一種體面,而對活著的人來說則是一種保護。
人死后什么時候穿壽衣?
嚴格意義上來說,老人的壽衣務(wù)必要在咽氣前穿,習俗認為老人咽氣前穿的壽衣,老人可以一件不剩地帶走。如果咽氣后才給死者穿壽衣,則會被認為老人沒穿衣服走向了另一個世界。子女們不愿意讓老人在陰世遭受凄風冷雨,一般都會選擇在老人咽氣前給穿壽衣。如果老人走得比較急,子女們來不及準備壽衣,也要在老人去世后時間給穿上壽衣。這里的“時間”一般指老人去世后1-2個小時內(nèi),畢竟家屬去壽衣店往返需要時間,因此建議時間給穿上壽衣。遺體所在地離壽衣店比較遠,晚也要在老人去世后5個小時內(nèi)給穿上壽衣。因為老人咽氣后,遺體內(nèi)的會在8小時內(nèi)達到值,為了避免遺體內(nèi)感染給親屬,家屬務(wù)必要在5小時內(nèi)為死者穿上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