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當?shù)孛耖g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zhàn),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簇的藝術品,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tài),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輾轉騰挪,為節(jié)日平添了許多喜慶和熱鬧。
舞龍俗稱舞龍燈,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漢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1]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jié)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jié)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zhí)ь^”、端午節(jié)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xiàn)在的舞龍舞獅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qū)、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qū),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jié)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龍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tài),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
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jié),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新店開業(yè)剪彩儀式的舞獅醒獅節(jié)目中,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在表演過程中,專業(yè)的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xiàn)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南方地區(qū)舞獅為何很受歡迎?舞獅-舞獅-舞獅,在南方地區(qū),舞獅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傳播都是很厚重的,在大眾的視野中,都是很受歡迎的。
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當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民間地區(qū)遇到什么樣的重要節(jié)慶活動,都會有舞獅的出現(xiàn)。
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今天我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南獅,南獅又叫醒獅,造型會比較威猛,主要以黃紅兩種顏色的獅子造型比較多,分別代表的是貴氣和財富,獅子的外表色彩也較為艷麗。
南方地區(qū)的舞獅表演在當?shù)氐貐^(qū)還是比較受到歡迎的,主要是喜慶之事,使用紅黃獅子比較多,在舞動過程當中,造型也比較多,例如像奮起抓癢,實力,上山,上樓臺等等各種各樣的造型動作,然后再以不同的馬步,再搭配獅頭的動作表演,把整個獅子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出來。
因此因于南方的文化和南方舞獅文化相諧和,使得舞獅在南方比較受歡迎。在南方,舞獅團隊已經在舞獅行業(yè)奮斗十幾載,在南方北方都有著自己的足跡,將舞獅演出揮灑各地,將舞獅文化帶到各地。承接各種喜慶舞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