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南派舞龍舞獅,與“北獅”的區(qū)別就是“采青”環(huán)節(jié),下面我們就告訴你們采青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和事項一、青是什么 所謂“青”,青可不是一些青色的蔬菜卷就可以的,采青用的蔬菜是要有生財?shù)闹C音,所以采青的青就是連頭的生菜。 二、放置的位置 生菜需要高掛起或放置于盛盤之中,高高掛起或放置于盛盤之中,喻稱事業(yè)有成、吉祥如意、鴻圖大展。 三、利和青 很多人都知道采青需要放置一個紅包,其實利就是(紅包),跟紅包生菜一塊的寓意是生財與利。 四、采青方式 雖說“采青”是圖吉利,但通常獅隊也會使出混身解數(shù),拿出看家本領,主要有以下方式1、“企膊”,即站在肩膀上,舞者各舞獅頭和獅尾,獅頭站在獅尾肩上2、諦聽,即一人采摘,獅頭采摘,收尾收掉3、高財,即雙人,獅頭上在獅尾的頭部一鐵羅漢形式進行采摘4、逐踩,是用一根棍用紅繩綁起來吊著,讓舞獅演出采下,五、采青順序 青采下來,將“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接到了財和利。 六、采青的寓意 采青是醒獅核心程式,所采之“青”多為生菜。清代以后,民間的生菜會、采青習俗與觀音信仰相融合,使采青在“求生氣”基礎上疊合了求財、求子之義。
舞獅傳說 民間舞獅雖然歷史悠久,但這門藝術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 鑒賞家翻遍書籍后,只能從各種記錄中認識到一些線索,其中包括各種傳說。 有人認為舞獅的技藝來源于西涼的“蒙面戲”,也有人認為舞獅起源于5世紀的軍隊,后來才傳入民間。 兩種說法都有自己的依據(jù),今天很難判斷它們的對錯。 漢代起源說 關于舞獅的記載早見于《約翰志》,其中提到“象人”。根據(jù)三國魏國人孟康的說法,“象人”是一個玩魚、蝦和獅子的藝術家。 可以看出三國時有舞獅。 相傳漢章帝在位期間,西域大月國向漢朝進貢,使者揚言如果有人能馴服獅子,就繼續(xù)向漢朝進貢,否則就斷絕外交關系。 大岳家的使者走后,漢章帝先后選了三個人訓練獅子,但都沒有成功。 后來金獅瘋狂出擊,被朝廷殺死。為了逃避張皇帝的懲罰,朝廷剝了獅子的皮,兄弟倆裝扮成金獅,一人戲弄,引起了舞蹈。這不僅欺騙了大月氏的使者,也讓張皇帝信以為真。 后來,漢宮出來了。人們認為舞獅是國家榮耀和好運的象征,所以他們模仿獅子,表演舞獅。 從那以后,舞獅開始流行起來。 北魏起源論舞獅在南北朝時期也很受人們的歡迎。 北魏時期,北匈奴入侵并反叛。 他們專門雕刻木制獅頭,用金絲麻縫成獅身,并派好的舞蹈演員向北魏進貢。他們打算在舞獅的時候刺殺魏帝。幸運的是,他們在退出前被忠誠的官員識破了。 但北魏皇帝酷愛舞獅,下令模仿,舞獅流傳后世。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jīng)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fā)展,表現(xiàn)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舞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shù)十盞云燈相隨,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云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云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系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戰(zhàn)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jié)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龍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tài),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
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zhuǎn)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jié),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