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jié)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后配合,前者雙手執(zhí)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
南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xiàn)出威猛的獅子型態(tài),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
醒獅獅頭為先。傳統(tǒng)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關(guān)張趙馬黃六位人物的粵劇臉譜為基礎,按照粵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不同顏色的臉譜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同時,按照粵劇角色分為文武兩種獅形,文獅以劉備獅為代表,武獅則以張飛獅、關(guān)羽獅為代表 。
樂:鼓點要求輕、快、重結(jié)合。獅子歡喜快樂、搖頭擺腦、眼、嘴隨鼓點節(jié)奏而開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點。氣勢壯,力量大,嘴眼開合有力,抖頭逞威,踏步有力,戰(zhàn)勝困難,胸有成竹。多在遠距離飛樁等難度出現(xiàn)。
驚:配急、快、重后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產(chǎn)生害怕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后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擊打獅鼓、鑼、釵伴奏是使獅藝神態(tài)表演達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因舞獅表演者,兩人在獅被內(nèi)無法商量動作步伐,故所有動作的起止大都靠鑼鼓指揮節(jié)奏,往往初期學習舞獅者都會先學習鑼鼓節(jié)奏,只有熟悉了舞獅鑼鼓節(jié)奏之后才能開始學習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