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fā)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chuàng)建于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得以迅速發(fā)展。
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直到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蔓延到南方,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感的佛山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從此,“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 [1] [10] 。南獅頭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 [11] 。醒獅現流傳于南方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社區(qū),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jié)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把生菜及利是(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后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tài),(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tǒng)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