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被認為是驅(qū)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jié)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qū),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南獅又稱醒獅 [8] ,以廣東等地的醒獅代表性,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9]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時期,醒獅出現(xiàn)在廣東南??h(今廣東省佛山市)。
把生菜及利是(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shù)回,表現(xiàn)猶豫,然后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tài),(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xiàn)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么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tài)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
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