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向六合敬酒(灑酒)以后,向東南方肅敬三鞠躬禮,這時,鞭炮齊鳴,鼓樂聲四起,大頭佛舞跳在獅子周圍,用柚子葉或黃皮葉(民間以為這些葉能夠祛除邪氣)為新獅清掃全身。據(jù)說這是給新獅以吉利之氣、播福之力,即是說給新獅以生命之源,然后,再把這些葉插在它的角旁,并用絲帶為它的角裝修一番,叫做"簪花掛紅"。
現(xiàn)代竟技舞獅源起于80年代,由獅頭、獅尾組成的單獅,在長10-14米,不超逾3米,不低逾0.8米的樁陣上,運用各種步形步法,通過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高難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tài),來表現(xiàn)獅子的威猛與剛勁。在表演過程中,其舒緩婉轉之處,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稱絕;其飛騰、跳躍之時,讓人膽顫心驚而又昂然振奮。
關于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yī)。大夫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jīng)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件事傳出后,人們便以為龍能興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龍祈雨,并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
舞獅開始于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