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是中國特有的中藥材,它與人參、鹿茸并列為三大補品,中國古代中醫(y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始載于《本草從新》,據載:“冬蟲夏草,四川嘉定府所產者,云南、貴州所產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侗静菥V目拾遺》云:“出四川江油縣化坪,夏為草冬為蟲”。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成書的《本草備要》中也有冬蟲夏覃的論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p>
子實體發(fā)育條件:截止2018年,文獻中關于控制冬蟲夏草子實體發(fā)育研究的記載較少。冬蟲夏草菌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18℃(Dong & Yao,2011)。沈南英等(1983)分離冬蟲夏草菌時采用了15-20℃的溫度。劉杰麟(1990)指出在8-17℃的室溫下培養(yǎng)5個月方可觀察到冬蟲夏草菌落上長出的尖細的子座,7個月也只有2-3厘米長。如嚴格控制培養(yǎng)溫度于15-19℃之間,就能于3個月后看到冬蟲夏草菌落中央的角狀扭起菌絲發(fā)育形成與自然生長相似的子實體。
孢子:子囊孢子線狀,無色,薄壁,成熟后多分隔,大小為(118-)120-262(-270)微米×(4.5-)5-6(-6.5)微米,平均長L=204微米,平均寬W=5.46微米,長寬比Q=37.3(n=30/1)。
復合體:該菌可以與蝙蝠蛾幼蟲形成復合體。由蟲體與從蟲頭部長出的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厘米,直徑0.3-0.8厘米;表面深黃色至黃棕色,有20-30條環(huán)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脆易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細長圓柱形,長4-7厘米,直徑約0.3厘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質柔韌,斷面類白色,纖維狀。氣微腥,味微苦。
5月,溫度升至4–10℃,土壤解凍,僵蟲體表長出菌絲并與土壤黏結成一層膜皮,子實體迅速向上生長至20–50毫米的棒狀子實體,露出地面;6–7月中下旬,子實體頭部逐漸膨大,子囊孢子在適宜的溫濕度、光照下成熟并彈射出來,此時,地下僵蟲腐爛,子實體空心,擴散出來的孢子借助風、水再去感染蝙蝠蛾幼蟲。天然狀態(tài)下,冬蟲夏草完成無性和有性世代需要約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