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鯰,Clarias batrachus (Linnaeus, 1758),鯰形目鯰科。英文名:Walking catfish 。地方名: 胡子鯰、塘角里、塘虱。體長,后部側(cè)扁。頭寬扁。眼間甚寬。口亞下位,弧形。頜有絨狀齒。須4對,發(fā)達,口角須超過鰓孔。鰓腔內(nèi)有輔助呼吸器官。背、臀鰭均長,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具硬刺;尾鰭圓形。分布于長江及以南的各水體。為熱帶、亞熱帶魚類,耐寒力差。喜群居,常棲息于江河、池塘、溝渠的陰暗處和洞穴中。主食小魚蝦和水生昆蟲。4~5月筑巢產(chǎn)卵。為南方的養(yǎng)殖魚類。肉細嫩,味佳,營養(yǎng)價值高,被視為滋補食品,有藥用功效。
胡鯰為熱帶、亞熱帶淡水魚類,耐寒力差,溫度低于6℃時出現(xiàn)死亡。棲息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和沼澤中的黑暗處和洞穴內(nèi)。鰓腔內(nèi)有輔助呼吸器,故能耐干旱;在泥漿或水少的地方,能生活一段時間;在干燥時節(jié)營穴居生活,可數(shù)月不死。夜間出穴捕食,行動活潑,喜群居,在溝渠窟中常數(shù)十尾至數(shù)百尾在一起生活。冬季進入江河或在洞窟中過冬。喜食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及水草等;幼魚則以浮游生物為食。4月份由越冬地區(qū)進入溝渠、稻田及沼澤地區(qū);4-5月間以尾挖掘一圓形窩,在巢窩中生殖。魚卵受精后,雄魚離去,雌魚守窟防敵,直至仔魚能夠游動覓食方始離去。每次產(chǎn)卵70-200粒,產(chǎn)卵期每年2次,在4-5月及8-9月。夏季水溫升高,胡鯰由稻田返回河溪溝渠中,8-9月又游至稻田進行生殖。
修建魚池及水體和培肥利用塑料日光溫室、塑料大中棚夏季休閑期飼養(yǎng)胡鯰,前者以越冬黃瓜、西葫蘆,或冬春茬黃瓜、西葫蘆茬為宜;后者以菜花、甘藍和速生菜,即能在5月中旬騰茬的前茬為宜。從棚室結構看,以前坡下無支柱的溫室為有利。如溫室或塑料大中棚的前坡下有支柱,則要先撤除支柱(但不要撤去拱桿和棚膜),在中柱前和前沿下各用于磚砌起高1米的墻(磚墻外需培土以支撐墻體)。兩山墻處也可砌起同樣高的干磚墻。但如原有老山墻符合要求,可不再重新砌墻。修建魚池時,可砌干磚,也可挖33厘米深的坑,用挖出來的土培在四周,使坑深達1米;或挖坑加砌磚也可。然后將池內(nèi)地面鋤平摟松,拾凈根茬,后用一整塊塑料棚膜(不足時可進行人工粘合)鋪嚴池底,將四邊提起附到墻上蓋到墻頂,并扯用土壓住,然后再在底部塑料布上鋪一層厚8-10厘米的肥土,接著放滿水(深70-80厘米),再按每分地加入15-25公斤生石灰,以后再按每分地加入人糞便60公斤,或香油餅8公斤,以肥育水體。一般放水應在放魚苗前15-20天進行。
八胡鯰魚苗要怎么投放?
八胡鯰魚有大魚吃小魚的習性,所以在魚苗培育期間和投放魚苗時,一定要把魚苗按大小分級,做到分級喂養(yǎng)。初始魚苗小時可用厄龍紗網(wǎng)做成網(wǎng)箱放入池內(nèi)隔離喂養(yǎng)。魚苗長大后放入水池時,也要注意大小魚分級飼養(yǎng),同時要注意控制水溫在30℃左右,另外,放養(yǎng)時間以6月上旬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