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獅嘴,笑口常開祝富貴,二點耳腔,左右逢緣聽八方,三點天庭,鴻運當(dāng)頭照吉星,四點眼睛,眼觀六路志千里,點睛之后獅子先后睜開雙眼開端舞動。 舞獅,是一種融武功、舞蹈、技巧和音樂等于一身的民間藝術(shù),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中國的舞獅分為北獅和南獅,南獅亦稱醒獅。
雖然可以在開業(yè)舞獅表演中使用的舞獅表演動作程序比較多,但是為了更好的配合開業(yè)方的其他活動流程,一般開業(yè)舞獅表演中的表演動作會分為必要的舞獅表演動作和次要的舞獅表演動作。如獅子出洞、雄獅上山、獅子巡山、飛越獅樁、高瞻遠(yuǎn)矚、飛躍采青、遍地醉青、一柱吐幅、雄獅下山、雄獅報喜等動作程序一般會被當(dāng)做必要的舞獅表演動作,而如獅山衛(wèi)士、雄獅探崖等動作將會是當(dāng)做次要的舞獅表演動作進行助興表演。
舞獅什么時候點睛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lǐng)。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fā)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chuàng)建于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得以迅速發(fā)展。 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jié)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后配合,前者雙手執(zhí)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