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品式。主要有:①條幅,因是垂直懸掛,又稱掛軸,或軸。自上而下包括天桿、天頭、驚燕、上隔水、圈檔、畫心、下隔水、地頭、地桿、軸頭等,一般為天頭大、地頭小。②長卷,也叫手卷,簡稱卷。由天頭、副隔水、前隔水、絹邊、引首、畫心、后隔水、題跋紙心、拖尾等組成。③冊頁,首尾相連、折疊而成,其形式類似畫冊,每頁一幅畫,或一畫一跋,首尾為硬面包錦,內(nèi)有邊、畫心、分心等。冊頁有多種樣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開版的稱蝴蝶裝,上下翻折,向上開版的為推蓬裝等。另外裝裱幅式還有屏條、對聯(lián)、橫披等。 參考書目 故宮博物院修復(fù)廠裱畫組:《書畫的裝裱與修復(fù)》,
書畫裝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帛畫、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xiàn)。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南北朝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裱工有范曄、徐愛、巢尚之等人。書法家虞龢還著有裝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織錦裝書畫,格調(diào)堂皇,高手輩出。張彥遠(yuǎn)在《歷代名畫記》中設(shè)“論裝背裱軸”一章專門論述有關(guān)裝裱事項。 宋代因書畫繁榮,裝裱亦獲空前發(fā)展,多用綾絹作裱料,裝裱樣式豐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間,裝裱多是畫心上下鑲隔界,不鑲綾邊,周以古綢絹邊欄之,稱宣和裱。此時畫家米芾兼善裝裱,著《論鑒賞裝裱古畫》一文,頗有建樹。元代宮廷設(shè)置專門機構(gòu),管理裝裱書畫。明清以來,隨文人畫大興,以素絹或淺色絹作裱料的裝裱逐漸增多。出現(xiàn)了地區(qū)性的裝裱中心,所裱書畫因綾絹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蘇(江蘇)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裝潢志》一書,論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國的書畫裝裱技術(shù)還傳至日本、朝鮮,形成各自的獨特風(fēng)格。
、展閱手卷必須在桌案上,案面要求潔凈,彈去灰塵擦掉穢物,墨水瓶之類遠(yuǎn)離
桌案。展閱時絳帶、別子,要平順放在包首上,然后雙手大拇指在內(nèi),四指在外,隨展
隨卷。兩手指不要接觸畫面,防止卷尾未展部分掉落地下。收卷時雙手隨時整理斜度,
卷畢,一手握住外桿,手卷垂直放于案上,一手掌心按住側(cè)面順勢將畫卷卷緊,別好。
四、冊頁,將面子啟開,四指插在兩畫頁背面折疊處,慢慢上提翻閱。手避免接觸
畫頁正面。如果是散頁,要一開一開順序翻閱,不要隨便亂抽提拿。
揭舊。揭前在畫心正面用排筆蘸清水或溫水刷濕,并覆蓋新紙一張,反置案上待揭。古舊字畫多有斷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墊紙,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畫心局部顏色不穩(wěn)定的,應(yīng)稍施淡膠礬水,干后,再行悶水。有些殘破糟朽的畫心,當(dāng)日揭不完時,應(yīng)在已揭過的部位,均勻地放置些濕紙團(tuán),然后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防畫心干裂錯位。揭畫心上的舊紙,一般應(yīng)根據(jù)字畫的薄厚、殘狀、顏色以及質(zhì)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揭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