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chool badge)是學?;照碌暮喎Q,是一個學校的標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員、留存紀念和通過圖案、文字來介紹學校的性質(zhì)和學科,同時在佩戴?;盏臅r候也給佩戴者在無形中增加了紀律的約束,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體現(xiàn)出學校的特征,讓人容易記住。
?;?
魯迅設計的北大?;?
魯迅設計的北大?;?4張)
,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徽章,上面標有學校名稱,是一所學校的象征與標志。
?;?,是一所學校的標志,佩戴?;帐且幻麑W生的行為規(guī)范。?;?,在老一代知識分子心中,包含著自豪、榮耀,還有對母校的歸屬之情。而自2000年以來,絕大多數(shù)校園中很少能看到佩戴校徽的學生,更有學生認為,戴校徽,透著炫耀的膚淺,再說別在衣服上,活動也受限制。
?;找话惴譃椋捍髮W?;?也稱為高校?;?、高中?;铡⒊踔行;铡⑿W?;盏?。
新老知識分子截然不同的際遇,決定了他們對校徽的不同態(tài)度。幾位教育界人士的觀點是:其一,對母校認同感的問題。過去是計劃經(jīng)濟,國家包分配,學習目的單一,思想政治工作易于開展,青年對母校具有深深的認同感,自覺戴校徽。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學生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校徽不再具有原來的凝聚力作用。
其二,?;諠撛诘膬r值降低。大學生占人口的比例成倍增長,使大學生不再像過去那樣 稀有。過去一家出個大學生,大有光宗耀祖的榮耀,爭相佩戴?;?。而在大學擴招改變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狀況后,大學?;崭粸槿丝粗亍?
其三,彰顯個性占了上風。歷史上的?;赵羞^圓形、三角形,而今?;斩酁闄M條形。過去知識分子以衣著樸素為榮,有道是:“公共汽車上見著戴?;盏模⊥刀疾煌?。”他們從未想過這樣的?;帐欠襁€時尚,只知認真佩戴。而21世紀追求個性釋放的新一代大學生,已經(jīng)看不上這種千篇一律、樣式陳舊的校徽,如果一定要戴點什么,他們寧可選擇胸針、胸花,讓自己與眾不同。
其四,學校的管理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過去,校徽是學生在學校的通行證,進校門要查,進圖書館也要看,?;毡澈笥芯幪?,丟失了要登報,聲明遺失后才可補發(fā)。校徽盡管背后也有編號,有的大學對遺失補發(fā)也有自己嚴格的“土規(guī)定”,但它不再有通行證的意義,刷卡、憑證件已成為學校管理的主要內(nèi)容。
也有老師認為,校園里不允許有任何不隱患存在。別說?;者@樣有別針的東西不能隨便扎在胸前,就連會議文件的裝訂,也杜絕了金屬的訂書釘,改為用膠粘。尤其是上體育課,都嚴格地要求著裝不得有任何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東西。在教育部門的反復監(jiān)督下,學校無時不把放在首要位置。
校徽,是一名學生的標志,
佩戴?;詹粌H是學生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一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但是不少學校、學生們未能真正明白佩戴?;盏囊饬x,不少同學也沒有養(yǎng)成佩戴?;盏牧晳T。為此,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所屬廣州日報、信息時報、嶺南少年報、大洋網(wǎng)及光明日報社教育部、中國少年報聯(lián)合倡導“把?;沾髌饋怼辈㈤_展相關(guān)討論活動。中國教育電視臺網(wǎng)、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教育信息網(wǎng)、新浪網(wǎng)也同時展開這一討論。 此次活動首先進行關(guān)于?;涨闆r的問卷調(diào)查,在報刊和網(wǎng)絡同步展開。問卷包括學生佩戴?;盏幕厩闆r,對?;盏目捶ê托;盏墓适拢矚g迎家長們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