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飼料種類。前期投放動物性飼料,如砸碎的螺螄、雜魚和動物內臟等;后期主要采用黃骨魚配合餌料為主。投餌方法。飼養(yǎng)前期日投餌量為藕田內黃骨魚體重的1%~3%;飼養(yǎng)中后期日投喂量為藕田內黃骨魚體重的5%。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投總量的30%,下午投總量的70%,均投在淺水區(qū)。堅持每天檢查吃食情況,以全部吃完為宜,不宜過量投喂。
苗種培育每畝(1畝=667平方米)放苗量為10~12萬尾,可肥水下塘,培養(yǎng)生物餌料,也可潑灑豆?jié){、花生餅或蛋黃等。養(yǎng)至3~4厘米規(guī)格后分塘培育,每畝3~4萬尾,養(yǎng)至6~8厘米規(guī)格后進入放養(yǎng)階段。
親魚來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養(yǎng)殖的。要求選擇體質健壯,體形肥滿的1冬齡以上的成魚進行培育。黃骨魚以底棲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強,單養(yǎng)一般效果不佳。多以與鰱鳙混養(yǎng)為好。
黃顙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鲿科、黃顙魚屬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后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視鈍圓。口大。眼中等大。鼻須位于后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后緣。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鰭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脂鰭短,基部位于背鰭基后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臀鰭基底長,起點位于脂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胸鰭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腹鰭短,末端伸達臀鰭。肛門距臀鰭起點與距腹鰭基后端約相等。尾鰭深分叉,末端圓?;铙w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鰭與臀鰭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xù)的暗色縱斑塊。尾鰭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
黃顙魚為一年一次性產(chǎn)卵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有集群繁殖習性。繁殖季節(jié)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溫變化幅度為25~30.5℃。黃顙魚一般在2齡時性成熟,澄湖黃顙魚在1冬齡時也達性成熟,在測定的標本中,小成熟個體中雌魚體長11.5厘米,雄魚體長13.5厘米,雌魚的性成熟較雄魚早。黃顙魚懷卵量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相對懷卵量58.33~77.77粒/克,平均65.71粒/克。黃顙魚的主要繁殖區(qū)域在水位淺、底質硬、有一定灘腳、透明度高、水流緩慢、餌料資源豐富、適宜筑巢孵化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