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種種不便說明的顧慮,對方可能不好意思拒絕你,在這種情況下,要么對方沉默不語、不做表態(tài),要么用一個迂回的方式委婉拒絕。能否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能否適時地解除抗拒、化解信念,決定了你能否說服成功。
李萬博導師說:回應術的特點在于,用有效的問話使對方重新審視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并逐步引導對方建立新的信念,我們以孩子不想讀書為例,結合十四種回應術來說服他,再融入三國時期的故事以增加講解的趣味性。信念:“我一讀書就頭疼,我讀不好書。”
一、肯定意圖
分析:任何行為背后都有正面動機,我們接納、肯定其動機,而不一定接納他的行為。找出并肯定對方的正面意圖,將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目標或意圖,從而使其信念發(fā)生轉(zhuǎn)變。
回應:
(1)“從內(nèi)心來說,你是不是想讀好書?”
(2)“你的意思是你讀書很吃力,所以不想讀了嗎?”
(3)“讀書是蠻辛苦的,如果不讀書,你打算做什么呢?”
三國故事:《舌戰(zhàn)群儒》中魯肅的說服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說服孫權聯(lián)合劉備抗曹,被后世傳為佳話。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運用了相當多的回應術,可以說非常精彩,但我們也絕不可忽視一個配角——魯肅的作用。
魯肅給人的感覺比較實在、敦厚,比諸葛亮、周瑜兩人的口才差不少。但在關鍵時刻,他對孫權說出了一番極具說服力的話:“像我們這樣的大臣,可以投降曹操,但是主公您千萬不能投降曹操;因為大臣們投降了曹操,仍然不失高官厚祿,
而主公您投降了,曹操將拿掉您的一切,您會成為籠中之鳥,任人魚肉”。這就是從肯定意圖的框架上來說服孫權的。
案例分析:魯肅的這番話說到了孫權的心坎里,孫權常常讀史,自然明白他不能投降的道理。因為他是曹操的政敵,他投降之后,曹操為了防止他東山再起,肯定會將他的一切好處都拿掉,甚至有性命之憂; 而大臣們投降之后,只不過換了個主公,無論誰當老板,都可以做事。魯肅的勸諫讓孫權明白,降曹對他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他只能選擇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戰(zhàn)略方針。
注:文章摘自李萬博《思維換框術》
關注“大印文化”了解更多企業(yè)管理、《總裁演說思維》、溝通說服、營銷策略、婚姻情感、親子教育、落地案例、說服絕學、演講口才培訓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