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學(xué)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鰍科、泥鰍屬鰍類。體長形,呈圓柱狀,尾柄側(cè)扁而薄。頭小。吻尖??谙挛?,呈馬蹄形。須5對(吻須1對,上頜須2對,下頜須2對)。眼小,側(cè)上位,被皮膜覆蓋,無眼下刺。鰓孔小。鱗甚細小,深陷皮內(nèi)。側(cè)線完全。側(cè)線鱗多于150。鰾很小,包于硬的骨質(zhì)囊內(nèi)。背鰭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胸鰭距腹鰭較遠,具不分枝鰭條1,分枝鰭條10。腹鰭不達臀鰭,具不分枝鰭條1,分枝鰭條5-6。臀鰭具不分枝鰭條2,分枝鰭條5。尾鰭圓形。體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體側(cè)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也有斑點。尾鰭基部上方有一顯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鰭灰白色。
泥鰍為底棲魚類,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靜水或緩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溝渠、水庫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適宜的生活水溫為10-32℃,適水溫為22-28℃;當水溫在10℃以下或30℃以上時,泥鰍活動明顯減弱;水溫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時,就潛入泥中停止活動。冬季,泥鰍鉆入淤泥20-30厘米處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溫達10℃以上時,才出來活動。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體長5厘米以下的鰍苗主要攝食動物性餌料,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體長在5-8厘米時,除了攝食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蟲、水蚯蚓外,還攝食高等水生植物、藻類和有機碎屑等,以后逐漸變?yōu)殡s食性魚類,幾乎無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動植物及有機碎屑,都是泥鰍的天然餌料。泥鰍對動物性餌料為貪食,特別愛吃魚卵。親鰍產(chǎn)完卵后,如果不及時取走,往往會把自己產(chǎn)的卵吃掉。泥鰍覓食主要是靠口須來完成,它的5對觸須既是“探測器”幫助尋找食物,又是“過濾器”幫助分揀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棄掉,邊吃食、邊尋找、邊移動。由于泥鰍取食廣泛,所以與其他魚類混養(yǎng)往往能起到“清潔工”的作用。泥鰍白天大多潛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覓食,如果環(huán)境安靜,有時白天也出來活動。據(jù)養(yǎng)殖戶觀察,泥鰍在一晝夜間有兩個明顯的攝食高峰,上午8-9點和下午3-5點。而早晨5點左右為攝食低潮。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況下,泥鰍腸胃中的食物為其體重的8-10%;在繁殖季節(jié),攝食量則更大些,泥鰍不同生長階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樣的。
主要價值
藥用:活體可以入藥,性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腎暖脾、除濕退黃、祛濕止瀉、止虛汗等功效,可用于脾虛泄瀉、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痔瘡、皮膚瘙癢等。《本草綱目》記載泥鰍“暖中,醒酒,解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