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是烏鱧[lǐ]的俗稱。烏鱧屬鱸形目、鱧科 [1] ,是鱧科魚類中分布廣、產(chǎn)量的種類 [2] ,又名烏魚、生魚、財魚、蛇魚、火頭魚、黑鱧頭等。
背鰭頗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于胸鰭基底上方,距吻端較近。腹鰭短小,起點于背鰭第4~5根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于背鰭,起點于痛鰭第15~16根鰭條下方。尾鰭圓形。肛門緊位于臀鰭前方。背鰭軟條為49~54條,臀鰭軟條為32~38條。
烏鱧懷卵量約為1~3萬粒。卵浮性,卵粒油黃色,具有游球,無粘性,卵徑約為2.0~2.2mm。剛浮出的仔魚全長約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細胞,油球使得身體前端顯著膨大,類似蝌蚪狀,常臥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長長至6mm左右,胸鰭、鰓裂和口此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孵化后5晝夜,仔魚全長到達7.4~7.5mm,卵黃囊也幾經(jīng)消失,開始游動攝食。孵化后32晝夜,稚魚全長達到15.5mm,此時稚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已具有鰭條。
親魚的放養(yǎng)關(guān)鍵是密度、時間和雌雄比例。密度一般按每畝放養(yǎng)100~150公斤,多不超過200公斤。應按親魚的規(guī)格大小而定,一般在150~250尾。密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過高會影響親魚的活動空間,過低不容易馴養(yǎng),特別是野生親魚,這些都會影響親魚的性腺發(fā)育。時間安排于9月。9月水溫在25℃~30℃,從高溫逐漸轉(zhuǎn)涼,有利于親魚越冬前的培育,攝食比較旺盛。親魚通過捕撈、運輸,特別是野生親魚到了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常不會覓食。而9月放養(yǎng)尚可通過兩個多月的馴養(yǎng),使之適應新環(huán)境,恢復體質(zhì),促進性腺的發(fā)育,提高雌魚的產(chǎn)卵量。黑魚放養(yǎng)時雌雄比例基本上按1:1混養(yǎng)。這時雌雄比較難以判別,所以只能說基本上放養(yǎng)數(shù)要比實際需要量略大一些。黑魚親魚下池前用2%~3%的食鹽水或用濃度為30×10^-6的福爾馬林溶液藥浴10分鐘左右,后放入已準備好的親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