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傳播機制引起的傳染病,的效果有所不同。腸胃道傳染病,病原體隨排泄物或嘔吐物排出體外,污染范圍較為局限,如能及時正常地進行,切斷傳播途徑,中斷傳播的效果較好。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隨呼吸、咳嗽、噴嚏而排出,再通過飛沫和塵埃而播散,污染范圍不確切,進行較為困難。須同時采取空間隔離,才能中斷傳染。蟲媒傳染病則采取殺蟲滅鼠等方法。
預防性
是指未發(fā)現(xiàn)傳染源情況下,對可能被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場所和人體進行措施。如公共場所,運輸工具,飲水及餐具,飯前便后洗手均屬之。醫(yī)院中手術室,免疫受損嚴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預防性隔離及措施亦為預防性。
病原體的種類
不同傳染病病原體各有特點,對不同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芽胞對各種措施的耐受力強,必須用力強的劑、熱力或輻射處理,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故一般將其作為難的代表。其他如結核桿菌對熱力敏感,而對一般劑的耐受力卻比其他為強。孢子對紫外線抵抗力很強,但較易被電離輻射所殺滅。腸道病毒對過氧乙酸的耐受力與繁殖體相近,但季胺鹽類對之無效。肉毒桿菌素易為堿破壞,但對酸耐受力強。至于其他繁殖體和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一般處理耐受力均差。常見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較好效果。
衛(wèi)生防疫方面要求
不同條件下傳播機會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傳染病流行時,發(fā)病嚴重的疫區(qū),應集中應用效力好的與器械。發(fā)病少的外圍地區(qū),可采用簡易方法。傳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嚴重,量大,應采用固定設備和措施,病家屬于臨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簡易措施及方法。飲水應在凈化基礎上煮沸,生活用水凈化后加氯即可。對呼吸道傳染病,強調(diào)空間隔離,通風和合理的帶口罩,對腸胃道病應強調(diào)用具,糞便、嘔吐物和接觸后洗手。不同病種的,應注意區(qū)別對待。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用較強含氯劑或氯人劑,不宜應用季胺鹽及來蘇等一般劑處理。
在工作時還須注意影響的因素,如劑量(包括的強度及作用時間),物品污染的程度,的溫度,濕度及酸堿度,有關化學拮抗物,劑的穿透力及表面張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