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燒紙不謝孝”是指如果你前來吊唁,不燒紙錢,主人是可以不給你回禮的。一般在親人去世之后,死者的子女就要報喪,等報過喪之后,參加的親朋好友就可以前去吊孝了。如果不吊孝,子女不能謝孝。子女報喪后就去謝孝,在別人看來這是強要錢物,不但惹人反感,還不尊重逝者。
俗話說的好“十里同鄉(xiāng)不同俗”,每個地區(qū)的習(xí)俗是不同的,如今這幾點習(xí)俗恐怕也只有農(nóng)村依然遵守了,城市里的人早就忘了這些,雖然這些都是迷信,但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傳統(tǒng)喪葬習(xí)俗,還是遵守比較好。
燒七,指從死者亡日算起,喪家每隔七日到墳地燒紙祭奠一次,直到七七第四十九天為止。燒百日,指在親人死亡滿百天時的祭奠,依此類推,燒周年,指滿一年的燒祭,第二、三周年也有相同的活動。除了集中于上述的喪葬和守孝期內(nèi),燒紙祭奠也散見于此后的其他日子中,如死者的忌日、各種祭祀年節(jié)等。不同的燒紙祭祀含義略有不同,如喪葬期內(nèi)的燒七多是對亡靈和鬼魂的祭祀,之后的燒祭則多為祖先祭祀。
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為隆重,俗稱:“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毕挛木蜔吆腿苣赀@兩個祭日,稍作介紹,以期對民間祭奠儀式有所了解。
燒七,亦稱做七、齋七、理七、七七齋等,是民間常見的奠祭習(xí)俗。其大致內(nèi)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內(nèi),親屬每隔七天開設(shè)一次齋會,奠祭亡魂,前后共七次。做七習(xí)俗源于何時何地何種觀念,有一種說法認為其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即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備;相應(yīng)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盡而人終歸西,故有以七日為忌,每七燒紙祭奠的習(xí)俗,稱作燒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