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zhuǎn)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dǎo)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北獅以徐水北里為發(fā)祥地。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fēng)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nèi)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tǒng)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guān)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jù)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南龍
南龍,故名思議,在江南一帶發(fā)展出來的舞龍形式。
南龍的龍身比較重,是整條龍重的部分。南龍的風(fēng)格在有氣勢。因為
它的重量關(guān)系,所以動作上說,沒有像北龍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體力上。
引南龍的拿一顆龍珠一個人,再加上龍身,通常就要有十個人左右,龍身大約長九米。由于南龍不追求靈活,所以,龍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長龍。大細,亦因應(yīng)龍身長短而改變。
在制作上,南龍比較傳統(tǒng),用竹紙扎。傳統(tǒng)的龍身花紋是用布縫上去,而比賽龍的龍身花紋,為求輕巧,也是在布上畫出來的。部份都在采用畫上去的方法,甚至在電腦配合縫出來。
南龍的動作,通常有盤圈、S彎、越過龍身等等。
舞
舞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
成儀仗隊。用木雕成,涂上色彩,顯得古樸、莊嚴。祭祖時,執(zh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表現(xiàn)了“九龍” 出世及成長的過程,包含了“九龍出世”、“東海嫁水”、“行云布雨”。“深潭求親”、“九龍歸位”等套路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