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又稱玩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吉祥。
舞獅,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
舞龍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xiàn)在的舞龍舞獅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qū)、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qū),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tǒng)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jù)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舞醒獅是傳統(tǒng)舞獅中的一種,至今仍然流傳于廣東以及廣西兩省的一些地方,舞獅在中國流傳著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其中舞醒獅是在廣東和廣西兩省,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都很有名氣的一種舞獅派系。舞醒獅要具備很高的級數(shù)要求和條件。到現(xiàn)在為止會舞醒獅的人已經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