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挖前期,積溫相對較低,冬蟲夏草子座的生長速度相對較慢,在采挖出土時,大部分蟲草的子座相對較短較細,蟲身普遍比較飽滿,表面顏色較靚;進入中期,積溫已明顯升高,冬蟲夏草子座的生長速度顯著變快,在采挖出土時,多數(shù)蟲草的子座會長得較粗較長,蟲身飽滿度和顏色也明顯下降;而進入采挖后期,積溫已大幅升高,冬蟲夏草子座的生長速度已大大加快,在采挖出土時,絕大部分蟲草的子座已長得又粗又長,子座生長消耗了蟲身太多的營養(yǎng),導致蟲身飽滿度和顏色都變差了。
不同產(chǎn)地的冬蟲夏草寄主的物種有所不同,寄主不同,終長成的冬蟲夏草也會有所不同。很多人都知道冬蟲夏草的產(chǎn)生過程是:蟲草感染蝙蝠蛾科蝠蛾屬昆蟲幼蟲所形成的動植物復合體,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同為蝠蛾屬昆蟲,下面又分很多種蝠蛾,不同物種的蝠蛾之間略有差異,這跟東亞人(黃種人)、歐洲人(白種人)、非洲人(黑種人)同為人但相互之間有差異是一個道理。不同種的蝠蛾其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不同,主要分布區(qū)域也不同,例如海拔4500米左右的蝠蛾與海拔3500米左右的蝠蛾雖同屬蝠蛾,但基本上都不是同一物種,既然物種都不同,以其幼蟲為寄主形成的冬蟲夏草自然也會不同。
真蟲草的蟲頭部與草頭系自然長成,連接處吻合得很好,沒有明顯的黏合痕跡,假的仔細觀察往往能見到黏合痕跡;真冬蟲夏草的蟲體有環(huán)紋,每3環(huán)為一組,組組排列,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假蟲草卻是一面為對稱的凸點,一面為平行空隙相等的條紋,一般是用模子灌制出來的;看蟲足的對數(shù),真蟲草都是8對足,其中4對足很明顯,假蟲草足數(shù)不固定,有的是8對,有的則比8對多或少;看斷面,真冬蟲夏草掰斷后能看到斷面為白色,有明顯的紋路,中間有一個細小的類似“V”形的黑芯,而假蟲草很可能斷面顏色不正常,或者沒有紋路與黑芯。
冬蟲夏草保存的要點是:低溫干燥,低溫、干燥的儲存環(huán)境,能大大延緩冬蟲夏草所含成分的氧化與降解速度,有利于保護冬蟲夏草的外觀品相與內(nèi)在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