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習慣
冬蟲夏草均為野生,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上面的雪線附近的草坡上。其形體如老蠶,表面黃棕色,背部有許多皺紋,腹部有足八對;其斷面呈白色或略黃,周邊深黃色;體長六厘米,直徑約三毫米,很像一棵草。每年五月中下旬,當冰山上的冬雪開始融化,氣候轉(zhuǎn)暖的時候,草蝙蝠蛾的幼蟲破土而出,開始活動,在山上的腐殖質(zhì)中爬行,待頭向上爬至蟲體直立時,寄生在蟲頭頂?shù)木唛_始生長,菌孢開始長時蟲體即死,菌孢把蟲體做為養(yǎng)料,生長迅速,蟲體一般為四至五厘米,菌孢之內(nèi)即可長至蟲體的長度,這時的蟲草稱為“頭草”,質(zhì)量;第二天菌孢長至蟲體的兩倍左右,稱為“二草”,質(zhì)量次之;三天以上的菌孢瘋長,采之無用。
植物形態(tài)
子座單生,稀2~3個,從寄主頭部生出,長4~11cm,基部直徑1.5~4mm,向上漸狹細,頭部膨大成近圓柱狀,褐色,長1~4.5cm,直徑2.5~6mm。子囊殼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內(nèi),橢圓形至卵形。生于海拔3000~4000m高山草甸土層中。主產(chǎn)四川、云南。6~7月子座出土,子囊孢子未發(fā)散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3~8mm;頭部紅棕色,長有子座;胸腹部深黃色至黃棕色,胸節(jié)3,胸足3對,腹節(jié)10,腹足5對,中部4對明顯;表面有環(huán)節(jié)20~30個;質(zhì)脆,斷面淡黃色。子座細長圓柱形,稍扭曲,長3~7(11)cm,直徑1.5~4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頭部稍膨大;質(zhì)柔韌,斷面類白色,似纖維狀。氣微腥,味微苦。含粗蛋白、多種氨基酸、D-甘露醇即“蟲草酸”、蟲草菌素、麥角甾醇、半乳甘露聚糖、尿嘧啶、腺嘌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