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踏板車的文化起源,要從1938年說起,當時世界大戰(zhàn)給比亞喬公司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瑞納爾多·比亞喬也在同年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公司。當時的比亞喬幾乎成了一片廢墟,繼承公司的兩兄弟在公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阿曼多負責費納爾的工廠,主攻飛機和鐵路設(shè)備。恩瑞科負責比薩和龐特德拉的工廠,面對滿目瘡痍的意大利,他另有一番抱負:生產(chǎn)一種簡單可靠、經(jīng)濟耐用的交通工具,以此幫助意大利普通人實現(xiàn)摩托化,這種交通工具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恩瑞科本人不是一個摩托車手,但他想發(fā)明的車子卻是一種介于摩托車和汽車之間的車輛,即踏板車。
為了完成他偉大的抱負,他和天才航空設(shè)計師科拉蒂諾.阿斯卡尼歐(Corradino D’Ascanio)合作,設(shè)計一種必須讓女士容易駕駛,過水坑時,它不會濺濕騎手,不能弄臟衣服,有空間放備用胎,必須輕便、易操控、易騎行等特點的新型踏板車。科拉蒂諾.阿斯卡尼歐研究出一項簡單有效的方法,用鐵制殼體作為車架,既可安裝發(fā)動機,也能滿足上述要求。單臂前懸掛類似飛機起落架,使得前輪拆卸易如反掌,發(fā)動機與主動輪直接相聯(lián),一改傳統(tǒng)摩托車腳踏控制方式,變速控制安裝在右手把上。不到5個月時間,比亞喬公司就把這種裝配二沖程發(fā)動機的踏板車從圖紙變成了實物。1946年4月,輛踏板車原型車下線,直接推向市場。因其發(fā)動機的嗡嗡聲及尾部像黃蜂,所以取名Vespa(意大利語:黃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