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元代書畫家,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xué)習(xí)山水畫,出名時,已經(jīng)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精力都融入到繪畫制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shù)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完成,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此畫卷為六連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富春山水圖》是黃公望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dāng),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期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話幅較小,稱“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館,數(shù)百年來,這幅畫輾轉(zhuǎn)流失而充滿了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