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談、不務(wù)正業(yè)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故與邵妻絮語。睹女,驚贊曰:好個美姑姑!假到昭陽院,趙家姊妹何足數(shù)得!又問:婿家阿誰?邵妻答:尚未。媼言:若個娘子,何愁無王侯作貴客也。邵妻嘆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個讀書種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復(fù)遴選,十無一當(dāng),不解是何意向。媼曰:夫人勿須煩怨。恁個麗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澤,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塋邊,望見顏色,愿以千金為聘。此非餓鴟作天鵝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可謂活畫出一個巧舌如簧的媒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