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元代書畫家,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jīng)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精力都融入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shù)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完成,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此畫卷為六連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陡淮荷骄訄D》是黃公望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畫幅較小,稱“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而充滿了傳奇色彩。
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xiàn)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同胞血濃于水情誼的深情寄托。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臺灣多數(shù)報紙都重點報道了以《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為例,表達他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愿望?!堵?lián)合報》的文章說,這寓意總理期望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
真絲織錦珍藏版《富春山居圖》真絲為原料,采用目前世界的織錦工藝技術,將離散了數(shù)百年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在絲綢上實現(xiàn)了完美的拼合,逼真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筆墨神韻。傳世名作的藝術之美、真絲織錦的工藝之絕、中華民族團圓的期盼之情,均在這一卷畫卷之間展露無余,實為不可多得的織錦藝術珍品。全球范圍內限量發(fā)行3000套,逐套編號發(fā)行,具有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珍藏價值。